“自從在咱村建了藥廠,我們冬天也有機會出來打工了。只干些清理須根、根頭的活每天就能掙100塊錢,一個人一個月就能拿到3000塊錢,這相當于之前家里種地的全年收入。”在位于彭陽縣城陽鄉城陽村的壹珍藥業有限責任公司里,正忙著清理黃芩須根的村民秦秀珍說。
彭陽縣氣候溫涼、光照充足、晝夜溫差大、土壤肥沃、環境污染少、病蟲害發生輕,適合多種中藥材生長發育,是理想的中藥材制繁種基地。
面對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和資源優勢,彭陽縣抓住機遇,按照全產業鏈推進的思路,把中藥材作為全縣“1+3+X”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支撐。采取龍頭企業引領、合作社訂單收購、基地示范帶動、農戶積極參與的“公司+合作社+基地+農戶”的方式,積極推動中藥材產業發展。依托彭陽壹珍、寧夏天成扶農等龍頭企業在白陽鎮中莊、草廟鄉包山、馮莊鄉石溝建立千畝優質中藥材示范基地3個,引領帶動全縣發展4萬畝以黃芪、黃芩、黨參為主、紅花、板藍根為補充的大田藥材。采取種子政府采購方式,在退耕還林區和生態移民遷出區種植以秦艽和柴胡為主的林下藥材3萬畝,鞏固提升歷年種植林下仿野生藥材8萬畝。
壹珍藥業有限責任公司2019年流轉土地近3000畝建立標準化種植基地,示范種植黃芪、黃芩、板藍根、芍藥、木香等中藥材。年加工桃杏仁2000噸、中藥材800噸,年產值1100余萬元,每年為當地農民支付務工費上百萬元。
走進壹珍藥業有限責任公司,藥香味撲鼻而來,工人們正在對收購來的黃芪、黃芩、柴胡、黨參等中藥材進行分揀、烘干、清洗、切片。
“黃芩可是寶貝,根可入藥,莖葉可制茶,村民們就指望它致富奔小康呢!”指著院中堆積成小山的黃芩,公司董事長韓萬里告訴記者,3月10日公司復工,每天集中采收藥材15噸,分揀后將加工切片銷售。復工以來,已向安徽、四川、廣東等地銷售藥材近300噸。“基地藥材長勢好,又趕上今年中藥材市場行情看好,我們已備好900畝藥材種子種苗和其他生產資料,這兩天已開始播種,預計5月中下旬可完成全部種植任務。”韓萬里說。
近年來,隨著脫貧攻堅的不斷深入,中藥材種植及加工成為越來越多彭陽農民的脫貧“利器”。目前,全縣中藥材種植覆蓋8個鄉鎮,形成了地上有山杏,地面有黃芪、黨參、黃芩,地下有秦艽、柴胡等,每年春季采挖黃芪、黃芩等各類藥材1萬余畝,產量近4000噸。
城陽村的建檔立卡戶楊珍芳,由于丈夫常年有病,全家一年收入也就萬把塊錢。2017年她到壹珍公司打工,從最初每月2400元收入,到現在每月3000元收入,一人一年就可掙到3萬余元。
“以前,我們種糧食是看天吃飯。”楊珍芳說,種植糧食成本高,收入低,一年到頭賺不了多少錢,“家里孩子還小,就算農閑了也不能出遠門打工,現在在家門口就能賺錢,一天能掙100塊錢,心里踏實,比種地省勁!在家門口有錢賺,我們很滿足。”
藥材飄香產業興,如今彭陽縣中藥材產業正逐漸成為當地的扶貧產業、生態產業、富民產業、大健康產業。(記者 張 瑛 丁建峰 文/圖)
壹珍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工人在清理中藥材。